健康的守門員:腸道
2022/5/24│科瑩營養組 Ruby
您知道嗎?除了一般認知的消化吸收、運輸以及排泄功能外,腸道在免疫的個環節也扮演了功不可沒的角色!
隨著人們每天攝入各種食物、藥物甚至是微生物,站在第一線處理這些「外來物」,不僅是重要的屏障,對免疫的重要可想而知。
營養專家梅根羅西博士曾表示,由於大部分免疫細胞生活在腸道中,腸道健康對於人體免疫的提升有正相關的。
此外科學家也紛紛研究是否能藉由改善腸道健康同步對於過敏性、免疫等相關症頭協同輔助調整、盡可能讓健康回到相對理想的水平。本期文章將全面頗析腸道健康為何重要、有哪些因子需要避免、以及膳食的角度上又能如何提升整體腸道狀態!
| Picture Source: Envato Elements
人體的第二大腦
試想,當腸道在工作時,裡面包含了幾萬億微生物細菌,同步也協助食物的消化。
然而除了消化我們吃進的食物,腸道中的微生物種群對人們的身心健康也連帶有重要影響,因為腸道當中有許多神經元。腸道神經系統是猶如獨立的大腦般,屬於中樞神經系統的一個分支。
該神經系統,透過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系統來與中樞神經系統進行交流。羅西博士認為腸道是一個自主的神經系統,與身體其他器官不同的是腸道可以獨立運作。
包含植物膠、果膠、植物黏質以及部分半纖維素(葡聚糖等物質)。
論其主要的生理機能,可溶性膳食纖維能夠形成凝膠並且吸附物質,為腸道有益菌發酵的營養源,也可提高飽足感,調節腸道環境同時延緩小腸內的葡萄糖和脂質吸收。
心情也因情圓缺?原來跟它可能也有關
不僅如此,人的情緒與腸道健康也可能有關聯性。據研究人體80-90%的血清素產生於消化道。
血清素在人們的幸福感當中扮演重要角色。
如同照料生態花園一樣,「腸」保健康的關鍵:平衡維繫與適量多元
一般來說,健康的腸道約有10兆~100兆的腸道細菌,而當人們還是胎兒時腸道屬於無菌的狀態。
出生以後微生物透過各種方式,譬如飲食或空氣等進駐人體,造就了每個個體獨特多元的腸道菌叢生態。
美國腸胃科醫師艾莫隆邁爾在《腸道‧大腦‧腸道菌》書中也曾表示促成腸道健康的主要因素,就是是生態中的多樣性與豐富度。
而一個生態若是擁有豐富、多元、平衡的樣貌,自然會相對穩定。腸道菌叢亦是如此,因此當菌相失衡,換言之腸道菌叢比例不均、種類過於單薄等因素造成消化道生態失衡,應盡量全方位地調整回來。
細數非洲飲食營養價值,我們學到了什麼?
承接前面所述,飲食上又該如何調整呢?其實不同地方與文化背景的人,在長期生活下,飲食、環境、生活型態等相關因子綜合下腸道菌組成也不一樣,這些因素當中,飲食型態影響甚巨。
取經自相對以原型食物為主要飲食型態的非洲,人們大量攝取各種未加工的蔬菜下,腸道菌叢多樣性相對較高,腸道菌叢中能分解膳食纖維生成短鏈脂肪酸的普雷沃式菌屬比例也較高。
全面關照生活型態,還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呢?
在了解許多慢性、代謝等相關疾病諸如肥胖、異位性皮膚炎、過敏、第一型糖尿病等,若能同步從腸道生態平衡的角度、搭配飲食方針等全面生活型態關照,並且以精準且個人化的系統,養成平衡的保養之道。
提醒您任何飲食法要實踐前皆需諮詢專業人員以評估個人身體與營養狀況,若是有特殊理情況下的族群,若能與醫師及營養師針對個人狀況評估提出飲食建議是相對理想的。科瑩敬祝您事事順心、平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