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癒力Mindfulness│ 正念飲食:讓飲食與心靈共舞

正念飲食,讓飲食與心靈共舞

 

2021/8/9 科瑩營養組 Elaine

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速,即使在家用餐,許多人們也都習慣配著電視吃飯。

疫情爆發以來,人們相較以往有更多時間能獨處,也越來越多人們開始覺察原先的生活型態,對於「飲食」也不乏有諸多探討。

其中,「正念飲食」(Mindful Eating) 也是當前熱門話題。

| Picture Source: Envato Elements

 


源起:關於「覺察」這件事

正念飲食觀念的可追朔至1979年,由麻省理工學院醫學系教授Jon Kabat-Zinn於其致力於發展正念與舒壓的研究領域(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Program) 所提出,針對正念(mindfulness)予以註解:

「對於當下以不帶批判的形式予以覺察」(paying attention in a particular way, on purpose, in the present moment, and non-judgmentally) 。

 

隨後也有許多人們先後響應並提出不同見解,但都不脫離對於當下予以覺察這樣的核心主軸。

而談到正念飲食,從最基礎卻也最重要的核心角度出發,即是對於當下正享用的食物予以覺察。在一篇2017年由Joseph B. Nelson發表的論文

Mindful Eating: The Art of Presence While You Eat裡也提到,正念飲食是一種飲食態度,從食物的選擇、飲食的目的、甚至到飲食過程的體驗與感受都予以覺察,而正念飲食背後的意義甚至大於減重這個目的,乃基於一個健康的、不帶評判的、有深度覺察的心態。


正念飲食

承接前文,從食物的選擇、飲食的目的、甚至到飲食過程的體驗與感受都予以覺察,是掌握正念飲食的重點。

首先,在「食物的選擇」上,盡可能選擇少加工甚至無加工的原形食物,若能盡量以當季食材為首選也是很理想的。將「飲食」的概念擴展至食材的源頭,無論是季節性、營養價值、甚至是產地等細節,讓我們對於飲食有更深入的了解,心態上也將不同於以往對於食物僅停留在便利導向為主、速食式的消耗。

再者,關於「飲食的目的」也能予以覺察。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進食的過程純然只是一種滿足生理需求的儀式,但有研究指出,有些人進食背後潛藏著不同的心理機制,有些是情緒性進食(emotional eating), 有些則是因應味道等外部刺激而有不必要的進食(external eating)等等。無論是哪一種類型,「正念飲食」能引領人們除了對於食材的選擇與知識有覺知之外,進食背後的心理因素也能夠不帶評判地覺察。

 

除此之外,對於「飲食的過程與體驗」予以覺察,是正念飲食重要的最後一哩路。

您是否有一邊吃飯一邊跟人聊天過?或是一邊吃飯一邊配著電視進食的習慣呢?試著回想,在這些「邊吃邊…」的當下,是否事後比較容易有消化不良的感覺?或是沒辦法好好品嚐食物每一口的美味?如果您也有同樣的感受或是類似的經驗,也許下次進食時,可以試試看以下步驟:

1.在選擇食物或食材時,對其背後的營養價值有所覺知

2.帶著不具評判色彩的心態,覺察進食背後的情緒與心境

3.不帶著壓力、也不要一心多用,好好的「體驗」您的盤中飧

4.進食的過程盡可能專注在每一口咀嚼的當下


「民以食為天」,關於飲食的課題永遠是人們在邁向健康身心靈的道路上,不容忽視的一環。正念飲食引領人們對食材的掌握、進食的體驗、以及飲食本身的整體性覺察,更全面深刻。

 

 回專欄首頁